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社会形态是什么(中国历史的六种社会形态及演进逻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6 08:05:47    

三 少昊时代

“少昊时代”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三个时代,她的社会形态,就是“部族压迫下的等级制度”

这种社会形态,就类似于印度历史上“种姓制度”下的社会形态,其本质就是“阶级压迫”

我们看“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以及其它一些玉器上的神像,都是具有上、下两层;且上、下两层神像的表情都是明显地不一样的。

它们下面一层神像的表情,都表现得比较欢乐或者敦厚,实际上就是“痴呆傻冒”;上面一层神像的表情,都表现得比较深邃或者威严,实际上就是“精明强悍”

而且,在上面一层表情深邃或者威严的神像的头上,都还戴有各种各样特别的装饰。

这些特别的装饰,其实就是后来的历代帝王们头上所戴的冕旒之来源,就是代表着像“太阳神”等等一类的“自然神”

那么,相对由特别的装饰所代表的“自然神”,两层神像当然就是分别代表着两个不同部族的“祖先神”。

而上面一个“祖先神”的头上有装饰——有“自然神”,就说明他们部族“奉天承运”,是统治者。

下面一个“祖先神”的头上没有装饰——没有“自然神”,就说明他们部族没有“奉天承运”,是被统治者。

总之,这些神像的内容,都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是存在着严重的“部族压迫”。

那么,从浅层次上看,这些“部族压迫”,是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个人的劳动价值相对个人的最低消费有了相对剩余,从而产生了强势者对于弱势者相对剩余的劳动价值的压榨与剥削。

从深层次看,这些“部族压迫”,就更是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导致环境压迫减轻,一些人原有的被环境压迫所禁锢的“个性”,就得到了释放和张扬,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共情意识”以及“集体意识”,使他们的“自私自利”意识得到了泛滥性的膨胀。

而“个性”的释放和张扬、“自私自利”意识的泛滥性膨胀、“共情意识”以及“集体意识”的削弱,就不但会导致“部族压迫”,会导致部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更会导致“等级制度”的产生,会导致部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而“部族压迫”和“等级制度”,其实就是同一个本质性的东西——就是“阶级压迫”。

并且,部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一定打得垮一个部族;而部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等级制度”或者“阶级压迫”,就一定能够打垮这个部族。

所以,我们看这个“少昊时代”的产生,是当时的“伏羲氏”部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结果。

而这个“少昊时代”的结束,则是“伏羲氏”部族内部的派系,特别是“昌意”派系和“玄嚣”派系相互矛盾和斗争的结果。

那么,“昌意”派系是怎么来的呢?“玄嚣”派系又是怎么来的呢?他们之间的矛盾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就不能不又说到“伏羲氏”部族的一些往事,以及“女娲氏”“以济冀州”“断鳌足以立四极”

“伏羲氏”就是“庖牺氏”,他们在北方就是“庖牺氏”,到南方就是“伏羲氏”

在距今7800年左右的时候,“庖牺氏”部族入侵中原,打了败仗,他们的残部逃到江南,在湖南地区创建了“高庙文化”,进而又在江浙地区创建了“河姆渡文化”

而他们的北方本部,就在距今7400年左右的时候,由“兴隆洼文化”转变为“赵宝沟文化”

距今6500年左右,“赵宝沟文化”的这一帮人又一次入侵中原,并且,成功地征服了中原、“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可是,在他们想要进一步去征服山东、“东封泰山”的时候,却遭遇山东土著“东夷氏”部族的强烈抵抗。

接着,被他们所征服的“燧人氏”部族的后裔“共工氏”部族,又乘机起义。

还有“共工氏”部族后面的“女娲氏”部族,又临门一脚“以济冀州”,帮助“共工氏”部族“头触(庖牺氏的)不周山崩”

那么,“女娲氏”部族为什么要临门一脚“以济冀州”,帮助“共工氏”部族“头触(庖牺氏部族的)不周山崩”呢?

因为,“女娲氏”部族早就使用“龙马负图”“祥瑞”,劝说过“庖牺氏”部族接受他们部族“四岳并举、天下结盟”的主张,但是,“庖牺氏”部族仗着自己武力强大,不听劝告,誓要独霸天下。

所以,“女娲氏”部族这次临门一脚“以济冀州”,帮助“共工氏”部族“头触(庖牺氏部族的)不周山崩”,其目的,还是要迫使“庖牺氏”部族回心转意,接受他们部族“四岳并举、天下结盟”的主张。

那么,在“女娲氏”部族帮助“共工氏”部族打败“庖牺氏”部族,迫使“庖牺氏”部族的王族又一次逃到江南之后,这时,就不是“庖牺氏”部族誓要独霸天下了,而是“共工氏”部族不依不饶,誓要将“伏羲氏”部族赶尽杀绝。

所以,这时候的“女娲氏”部族,就又制造出一个“神龟载书”“祥瑞”,劝说“共工氏”部族要“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就是著名的“龙马负图,神龟载书”之传说的来历。

“龙马”,就是“庖牺氏”部族当时的图腾;“神龟”,就是“共工氏”部族当时的图腾。

“龙马负图,神龟载书”,就是“女娲氏”部族为了劝说“龙马”“神龟”所在的两个部族息兵罢战,接受自己部族“四岳并举、天下结盟”的主张,就利用“龙马”“神龟”制造“祥瑞”,企图将自己部族的主张,变成来自天上的“神谕”,以使“龙马”“神龟”所在的两个部族不得不接受。

虽然他们的伎俩没有对“庖牺氏”部族奏效,却让实力不济的“共工氏”部族诚惶诚恐、从而就接受了他们的这个所谓的“神谕”

这时,“女娲氏”部族就要去联系“伏羲氏”部族,还有“东夷氏”部族前来进行四方和谈。

而这时的“伏羲氏”部族其实是分为了两大部分、四小部分。

就是过去“兴隆洼文化”时期逃到南方的“高庙文化”“河姆渡文化”,加上现在刚刚由“赵宝沟文化”巨变所产生的、逃到南方的一部分人所创建的“大溪文化”和仍然留在东北老家的一部分人创建的“红山文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氏”部族要去找他们中的哪一部分,来作为他们“伏羲氏”部族的代表参与和谈呢?

因为,“高庙文化”这边是属于他们“庖牺氏”部族在“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王族,“大溪文化”那边是属于他们“庖牺氏”部族在“赵宝沟文化”时期的王族。

“女娲氏”部族刚刚帮助“共工氏”部族打败了由“赵宝沟文化”王族领导的“庖牺氏”部族,导致他们“赵宝沟文化”王族逃到南方创建“大溪文化”,失去了对“庖牺氏”部族现在的领导,也就是失去了在“庖牺氏”部族的王族地位。

所以,“女娲氏”部族和“大溪文化”那边是刚刚有了那样的过节,他们就肯定不会去找“大溪文化”那边,而是会来找“高庙文化”这边作为“庖牺氏”部族的代表参加和谈。

这样,“高庙文化”这边,就重新成为“庖牺氏”部族的王族了;而“大溪文化”那边,就因此彻底地失去了他们在“庖牺氏”部族的王族地位。

所以,“高庙文化”这边就是“昌意”“大溪文化”那边就是“玄嚣”

至于说,“昌意”“玄嚣”都是什么意思,这个应该好懂吧。

“昌意”“玄嚣”之间因此就产生了嫌隙,这个应该也好懂吧。

但是,由于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神农时代”,他们“伏羲氏”部族整体上是相对其她三大部族处于弱势地位的,所以,他们部族内部的嫌隙,这时候就只好是暂时地搁置了。

他们部族在这个时候的整体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为他们部族重返中原、再次“东封泰山”而努力奋斗。

“南岳衡山”,是他们部族这时候的“神山”,而“衡山”“衡”,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制衡天下”的意思。

“制衡天下”,就是他们部族在这个族运低迷时期的宏伟目标。

另外,在湖北省的中南部,有一个地名叫“潜江”;在安徽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地名叫“潜山”

大家知道,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吗?

看一看考古发现,“大溪文化”后续发展出了“屈家岭文化”,而“潜江”就在这二者之间。

“高庙文化”后续发展出了“薛家岗文化”,而“薛家岗文化”就在“潜山”境内。

另外,历史上有两座“南岳衡山”,其中的一座“南岳衡山”——天柱山,也是在“潜山”境内。

还有,江浙地区的“河姆渡文化”,也是向其东北方向发展,到安徽省东南部的巢湖流域,形成了“凌家滩文化”

所以,他们江南地区的所有“伏羲氏”部族,都是在处心积虑地向江北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他们在等待时机,为他们部族重返中原、再次“东封泰山”做准备呀。

而这个时机,最后终于让他们等到了。

史籍记载:“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营都于鲁”;“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

这些记载都说明,“神农时代”的动乱,是从山东地区开始的。

而山东地区的动乱一旦发展到中原,导致中原地区的“共工氏”部族和山东地区的“东夷氏”部族之间发生战争,那么,早就在等待机会的“伏羲氏”部族的机会,就终于来了。

距今5500年左右,河南省荥阳地区突然出现一座青台文化遗址”

与此同时,山东地区的“大汶口第一期文化”转变为“大汶口第二期文化”,而前后两期“大汶口文化”在生产、生活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却在宗教习俗上迥然有别。

“大汶口第一期文化”“头枕石头”“口含石球”“拔除门牙”的习俗,到“大汶口第二期文化”就没有了。

“大汶口第一期文化”里所没有的“玉文化”,到“大汶口第二期文化”又有了。

还有,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这时突然大放异彩,出现了一座“宗教中心”性质的“牛河梁文化遗址”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表明中国历史上的“神农时代”至此结束,“少昊时代”来临了。

而导致“神农时代”结束的两场大战——“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当然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阪泉之战”,实际上就是“伏羲氏”部族跟“共工氏”部族之间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就是“伏羲氏”部族跟“东夷氏”部族之间的一场战争。

可想而知,我们所熟知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那个“五帝时代”“黄帝”,肯定不是这时候领导打赢了这两场大战的这个“黄帝”

领导打赢这两场大战的这个“黄帝”,其实是“伏羲氏”。

是后人们不认可“伏羲氏”“部族压迫”的作为,而崇拜“黄帝”“协和万邦”的思想主张,就用“黄帝”的名号,来给“伏羲氏”的行为遮丑。

而这位“假黄帝”“阪泉之战”中的对手,也不是“炎帝”,而是“共工氏”部族的首领“夸父氏”

只不过是,“炎帝”的地位比“夸父氏”的地位高,政治影响力比“夸父氏”大,而他在这场大战中又是站在“夸父氏”一边的,所以,他就成了“假黄帝”的对手。

那么,真正在这两场大战中打赢了这两场战争的首功之臣,是谁呢?

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

山海经·大荒北经》又记载:“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

这两处记载,都说明从南方来、又回到南方去的“应龙”,是这两场大战的首功之臣。

那么,“应龙”又是谁呢?

“应龙”又称“翼龙”,是“朱襄氏”的旗号。

“朱襄氏”就是“高庙文化”之主人“昌意”的后裔——正宗的王族贵胄,当然,他们这时候仍然是王族。

“昌意”“兴隆洼文化”乃至“高庙文化”时期的旗号是“天龙氏”“朱襄氏”为了和祖先相区别,就将“天龙”的旗号改为“翼龙”“应龙”

“应龙处南极”,显然是说他们从南方来,是“凌家滩文化遗址”“薛家岗文化遗址”的主人

“乃去南方处之”,显然是说他们离开中原,甚至还废弃了“凌家滩文化遗址”,直接回到“河姆渡文化”的故地,去创建“良渚文化”了。

但是,从距今5500年左右他们重返中原,创建“青台文化遗址”,到距今5300年左右他们废弃“凌家滩文化遗址”,去“河姆渡文化”的故地创建“良渚文化”,这里有200年左右的时间差。

在这200年左右的时间差里,他们“朱襄氏”作为“神农时代”“伏羲氏”部族的王族,是仍然做着“伏羲氏”部族的王族的。

只是到距今5300年左右,他们的王族就做不下去了,才离开中原去南方创建“良渚文化”

柘城县志》记载:"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有巢氏”就是江浙地区的土著、“河姆渡文化”之前的“跨湖桥文化”的主人。

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就是“伏羲氏”部族征服“有巢氏”部族几个世代之后,“朱襄氏”重返中原,成了天下之王。

后面的“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等等,就是说“朱襄氏”的气运不佳,所以就“传三世没”。

而实际上,这不是由于气运不佳呢?

显然不是。

这是由于之前“昌意”“玄嚣”之间的嫌隙,在“神农时代”结束、他们“伏羲氏”部族重返中原之后,就被重新提起并且放大了,转化成了派性斗争。

“青台文化遗址”,是“伏羲氏”部族重返中原之后创建的第一个遗址。

这个遗址被认为是“仰韶文化”遗址,而她却相对其她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个很大的不同。

就是她里面有代表着“星宿文化”的“九星遗迹”。

星宿文化”,只是在之前濮阳“西水坡文化遗址”里出现过,那是一座“天盖墓”

而那座“天盖墓”里有龙、虎、鹿、蜘蛛等专属于“赵宝沟文化”的符号,是“伏羲氏”部族当时入主中原,“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唯一考古学证明。

所以,“青台文化遗址”再次出现“星宿文化”,就表明“伏羲氏”部族又重返中原了。

但是,200年后,距今5300年左右,离“青台文化遗址”不远,又出现一座“双槐树文化遗址”,里面也有“九星遗迹”,并且,这处“九星遗迹”中还有一只麋鹿的骨架。

那么,“九星遗迹”中有一只麋鹿的骨架,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应该注意到,“兴隆洼文化”是没有“鹿崇拜”的,只有到“赵宝沟文化”才有“鹿崇拜”

因为,麋鹿在冬至前后脱角、去旧迎新,这正契合“天道轮回”在每年的冬至这天“一元复始”的说法,所以,“鹿崇拜”的意思是麋鹿为上天派遣到人间的信使。

那么,上天派遣麋鹿这个信使下到人间来和谁沟通呢?

当然是和“奉天承运”的人间之王沟通。

“玄嚣”作为“赵宝沟文化”时期的王族,是入主过中原、“奉天承运”当过天下之王的。

“昌意”作为“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王族,并没有“奉天承运”入主过中原。

所以,“青台文化遗址”的“九星遗迹”里没有鹿骨架,表明其主人是“昌意”的后裔,“双槐树文化遗址”的“九星遗迹”里有鹿骨架,表明其主人是“玄嚣”的后裔。

所以,“双槐树文化遗址”的出现,就是标志着“昌意”的后裔“朱襄氏”传三世没”,“玄嚣”的后裔登上了王位。

当然,从“少昊金天氏”又被称为“少昊帝玄嚣”的这个名号来看,“玄嚣”的后裔没有改名,还是被称为“玄嚣”

“金天氏”应该是来自“红山文化”,他们原本是“赵宝沟文化”时期“玄嚣”手下的族众,在“玄嚣”逃往南方创建“大溪文化”之后,他们就在北方就自成一系。

而在各方重新会合于中原之后,“金天氏”理所当然地就会在“昌意”派和“玄嚣”派的斗争中站在“玄嚣”派一边。

斗跑了“朱襄氏”,他们“金天氏”自己的地位,也会随着“玄嚣”派地位的上升而水涨船高不是?

但是,一个号称“少昊金天氏”,一个号称“少昊帝玄嚣”,这是不是说明,在斗跑了“朱襄氏”之后,他们“金天氏”“玄嚣氏”之间,也发生了争斗,“少昊帝玄嚣”又被“少昊金天氏”给取代了呢?

不管怎么说,在“朱襄氏”离开中原之后300年,到距今5000年左右,东北辽西地区的的“红山文化”就被“小河沿文化”所取代,接着,“小河沿文化”进一步威胁中原,使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距今4900年左右,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从早期转变为晚期。

到距今4800年左右,中原地区变成一片文化荒漠。

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第二期文化”,也转变为“大汶口第三期文化”

就像蒋介石从大陆转进到台湾一样,“少昊金天氏”,从中原地区转进 到山东地区了。

这就是标志着“少昊时代”彻底结束,“五帝时代”来临了。

那么,“少昊时代”是因为什么原因结束的呢?

是因为“小河沿文化”的崛起吗?

然而,我们刚刚经历的历史告诉我们,面对同样的西方列强,满清王朝跪下了,中华民国也站不起来,而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却不仅屹立在西方列强面前,还让西方列强主动地和中国握手言和。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昊氏”自己内部没有问题,凭什么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农耕民族,却打不赢一个经济实力弱小的游牧民族?

况且,他们也并不是纯粹的农耕民族,他们也有游牧民族成份,比如“红山文化”

然而,他们的那些游牧民族成份却打不赢别的游牧民族——“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取代了。

这其实就是因为“个性”的释放和张扬、“自私自利”意识的泛滥性膨胀、“共情意识”以及“集体意识”的削弱,导致“等级制度”产生,也导致了部族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最后说一说这个“少昊”之名的来历吧。

“少昊时代”肯定是因为这个“少昊氏”而来。

“少昊”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少昊”“太昊”对应,他们都是“伏羲氏”部族的重要人物。

唐朝司马贞的《三皇本纪》记载:庖牺氏“月令孟春,其帝太昊是也”。

其《索隐》曰:“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昊,明也

其实,这里特别指出其“东方”之位,就是在特别指出和纪念其“东封泰山”之功。

历史上只有两个“昊”——“太昊”“少昊”,他们都是具有“东封泰山”之功的。

然而,从“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的这个记载来看,真正的具有“东封泰山”之功的“少昊”应该是“应龙”“朱襄氏”

怎么“应龙”“朱襄氏”没有“少昊”之名,反倒是“玄嚣氏”“金天氏”具有“少昊”之名呢?

这应该是因为“朱襄氏”能干实事、不屑于虚名,而有的人不要这个虚名不行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