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04 08:32:06
汝瓷
汝瓷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美誉。北宋徽宗赵佶时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
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汝窑窑址于1986年发现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河南省考古研究院于1987年至2014年对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了12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汝窑的性质,生产规模,烧造品种,烧造时间,以及汝窑与其他瓷窑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由于汝窑烧造时间短,故馆藏传世器物不多,国内外现存不足百件。目前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2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1件),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12件)等单位,国内外其他公,私博物馆和私人手中有零星收藏。
官窑广义上的官窑是指官方设置的专门烧造宫廷,官府用瓷的窑场。这里所说的官窑是侠义上的官窑,即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中的官窑。这里侧重于南宋官窑,对于北宋官窑的探讨近年来会更加深入。
南宋官窑系相对于北宋官窑而言。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覆亡,同年,宋徽宗赵佶第九子赵构(1107—1187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即位,改元建炎。在建炎元年到绍兴八年(1127—1138年)的十余年间,不断南迁,最后在临安府(今杭州)定都。此后,南宋朝廷沿袭北宋遗制设窑烧造宫廷用瓷,世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历来受人珍视,一直为历代皇家所藏。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官窑青瓷初步统计有58件。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润泽如酥。釉色以灰青,粉青,米黄为主。
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而且基本都开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做工精细。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粒,此为宋瓷之共有特征。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映出胎骨黑色,此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给人以古朴典雅之美感。传世哥窑迄今未发现确切窑址,也不见于宋皇陵寝的随葬品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瓷器有60多件左右,多为宫廷旧藏,少数来自社会征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原宫廷遗留各种器型哥窑瓷器190余件。
钧窑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有月白,天青,玫瑰紫,海棠红釉色。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窑堪称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最重要的陶瓷窑场之一。明代晚期,官钧窑逐渐列入古代名窑,清代又被说成是北宋名窑,与汝,官,哥,定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主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北八卦洞。
定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境内,在宋代属定州,故名。始于唐,北宋至金代达到繁荣昌盛,元代以后逐渐停烧。北宋时期,是宫廷用瓷的主要来源。
定窑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胎薄而轻,质坚硬,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象牙白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由于定瓷精品的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收藏家追寻的重要目标。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均被作为古老东方艺术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