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09 16:40:52
中国人有绝对的文化自信,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炎黄子孙。
炎黄二字指的是炎帝和黄帝,由于这两位帝王所创立的部落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所以这两位帝王在百姓心中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
炎帝在中国正统典籍中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生活在6000年前的中国,他与女娲和伏羲两个人并称为三皇,由于炎帝对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中国人喜欢追根溯源,所以炎帝故里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对象。
炎黄二帝
由于炎帝所生活的年代距离今天太过于久远了,炎帝所留下来的史料史籍又太少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无法找到真正的炎帝故里。
如今湖北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南省、陕西省都有炎帝故里遗迹,他们都声称本省才是真正的炎帝故里,而且他们都拿出了一定的证据,那这五个省份究竟是如何证明自己是炎帝故里的?
他们究竟是想要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还是为了要证明真身呢?
这就要来聊一聊炎帝的生活轨迹了。
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上古时期的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都不会用火,这时,一个姜姓的部落首领率先掌握了用火的技巧,并因为这一技巧而得到了王位。
随着姜姓部落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首领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个首领就是炎帝。
炎帝所指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种称呼,据悉,从神农开始起,姜姓部落一共出现过九代炎帝,这九个人共同统领了530年。
最早的一代炎帝是牛首人身,因为他发明了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会了百姓种植粮食的本领,亲自尝百草,发明了许多草药,为百姓治病,并领导部落人民创造出了饮食所用的炊具和陶器,所以他受到了人们的一致拥护。
炎帝
炎帝所带领的部落生活在两河流域,因此如今的炎帝部落也大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我国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拓城都有炎帝故里。
逐鹿之战爆发后,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与蚩尤部落在东北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炎帝和皇帝打败了能力强大的蚩尤,得到了诸多土地和资源,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为炎黄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奠定了极为良好的基础。
逐鹿之战结束后,苗蛮集团迅速向南部收缩,炎帝与黄帝趁此机会逐步东迁,与东夷集团完成了融合,创立了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造福了各部百姓,因此华夏的正统地位才得以显现。
炎帝部落作为华夏民族的主干,该部落迁移和活动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据悉陕西、湖北、山西、湖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炎帝活动的历史遗迹,这其中当属陕西宝鸡的炎帝部落最为知名。
炎帝
宝鸡的炎帝故里并不是空穴来风,许多古书中都曾记载过这段历史。
《国语·晋语四》《帝王世纪》等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陕西宝鸡一直都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在历史传说中,宝鸡是炎帝的出生地。
据悉,五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有一支姓姜的部落在姜水一带生活,一个名叫神农的人从一众百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部落的首领,带领这里的百姓,过上了相对富足安定的生活。
炎帝
正是因为宝鸡是第一代炎帝的原生地,所以这里才得到了“炎帝故里”的称号。
走进陕西宝鸡,我们会在宝鸡市南郊的长阳山上发现一座炎帝陵,会在市中心看到一座炎帝祠,由于《国语·晋语》中详细记载过炎帝是在姜水活动的,而姜水则在宝鸡境内,所以宝鸡炎帝部落发源地的正统地位几乎是无人质疑的。
传说在黄帝时代,宝鸡地区的百姓就已经开始了对炎帝的祭祀了,秦始皇开创以朝天明名义祭祀炎帝皇帝的先例后,宝鸡便成为了历代帝王祭祀炎黄二帝的最佳宝地。
据悉,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还特地在宝鸡一带,以炎帝之子的身份祭拜过炎帝以及黄帝、青帝、白帝、黑帝,除此之外,隋唐时期的君主也经常在宝鸡祭奠炎黄二帝。
炎帝故里
由于炎帝所指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多个华夏杰出部落首领的统称,所以随着部落的发展扩大,后代炎帝也相继去到了不同的地方生活。
因此炎帝故里不仅仅只有宝鸡这一个地方,山西高平也是炎帝早期的活动区域。
早在新石器文化时期,神农氏就在山西高平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的这一伟大转折,建立了以农业而立国的基础。
虽然说山西高平也是炎帝活动的高频区域,因为在这里活动的炎帝部落子民诸多,所以高平境内也存留着许多例如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等遗迹。
山西境内不仅有代表着神农的泉景,而且还有炎帝行宫神农庙炎帝陵等30多座庙祠工程和100余个记载着有关炎帝事迹的碑碣。
炎帝陵
山西高平人对炎帝的名号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关炎帝的故事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山西高平是炎帝长眠的地方,所以历代皇帝也对这片土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明朝嘉靖年间皇帝还专门拨款派人修缮了这里。
就在2014年的时候,当地市政府还开启了一项“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
据悉,该工程共拿了1.4亿投资,按照山西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对该陵区进行了修复。
炎帝不仅是中华第一大帝,而且还是农业之神、医药之神,所以他的陵墓也是非常神圣的,这里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陵。
炎帝陵
湖南株洲炎帝陵同样也以炎帝故里自居,株洲的炎帝陵不仅有神州第一陵的美誉,而且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
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详细地记录了炎帝长眠于此的事情,书中说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宋代罗泌撰《路史》也详细地记载过这件事情,该书表明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湖南株洲的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建庙开始,距离今天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000多年中,各代皇帝也对这里的黄帝陵表示出了高度的重视。
炎帝陵
宋朝皇帝不仅多次重建过炎帝庙,而且还对已经建好的炎帝寺庙进行过几次修葺。
宋朝灭亡之后,元朝成为了中原的霸主,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族人,他本身并没有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所以元朝统治年间,朝廷只有祭祀活动而没有诏修这里的记录。
到了明朝以后,明清皇帝才对这里再次重视起了此地,据悉,洪武三年、嘉靖三年、万历四十八年,皇帝都亲自主持过炎帝陵的修葺活动。
清朝对于炎帝陵庙的修葺则更多,顺治、康熙、雍正等几位皇帝花费了大量精力和人力对株洲的炎帝陵进行过修葺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南株洲的炎帝陵被列为了湖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炎帝陵
因为湖南株洲的炎帝陵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因此炎帝陵也成为了株洲的文化品牌,株洲的文旅部门也一直在宣传该地黄帝陵的正统地位。
被誉为中华文化发源地的河南省,也同样有一座炎帝陵,河南的炎帝陵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的陵墓,朱襄氏是伏羲市的第八世人,史料记载伏羲氏当年将统领之位禅位让给了第一重臣朱襄氏。
朱襄氏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合格统领,他关爱百姓,高度负责,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五千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
据悉,朱襄氏在世的时候,民间发生了一件怪事,彼时,大风呼啸,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及人类,使人类无法得以生存。
炎帝陵
看到眼前这一局面,朱襄氏忧心忡忡,亲自站了出来为民除害,他制作了一把神奇的五弦琴,当他拨动琴弦之时,怪风便停了下来,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百草开始萌发,从那之后,民间便年年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因为朱襄氏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所以他去世的时候百姓都很难过,周围的百姓都聚集在了一起,在他的陵墓前为他添土,所以他的陵墓很大,土堆如山丘一般,令人震撼。
河南地区的文化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名气极大的朱襄氏的陵墓也得到了世人的重视,这里的炎帝陵也一直在吸引着华夏儿女前往。
炎帝陵
湖北随州也有一处炎帝故里,湖北随州古称“汉东之国”,由于这里是江汉平原与中原之间过渡地区,所以此处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是鄂北重镇和军事要地,因此这里也曾出土过许多震惊中外的文物与古迹。
1978年该地曾侯乙墓中所出土的青铜编钟就轰动了世界。
相传五六千年前,神农氏在随州一带生活过,并长期居住在当地的一个洞穴中,所以这里便成为了炎帝的故居,魏晋南北朝时,人们还在这里建造了神农造、神农官炎帝庙等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为了弘扬炎帝神农的丰功伟绩,还举办了“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并在神农曾经居住过的神农洞附近修建了神农庙、神农纪念馆、纪念广场等建筑,吸引了诸多炎黄子孙来此地祭拜昭祖。
炎帝庙
湖北随州的神农故里风景区共占地171.3公顷,月投资4.4亿元,已经成为了国家4A级风景区,湖北随州的炎帝陵距离市城区西北18公里,交通较为方便。
虽说这里的炎帝陵并不如前几个炎帝陵的知名度那么高,但是它也同样代表着闪耀摧残的华夏文明。
近几年来,这五个省的百姓曾在网络上不止一次地争执过炎帝故居的正统地位,但是事实上,这种争论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袁广阔主任认为,炎帝是一个部族,上古时期社会形态复杂,百姓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需要不停地迁徙,国内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炎帝故居应该是炎帝部落后代迁徙的结果,因此中国多个地区都有炎帝活动过的传说。
炎帝故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也表示,炎帝黄帝的传说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事情非常正常,不过虽说这种情况非常正常,但是这些炎帝故居也是有差异性的。
比如说宝鸡炎帝陵的知名度就更高,而高平的炎帝故居则最有研究价值。
高平地区的炎帝古庙古碑无论是从数量上来讲,还是从密集程度上来讲,都是首屈一指、实属罕见的,炎帝的历史传说对于高平的百姓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会对炎帝故居如此在意,是因为我们认同自己华夏儿女的身份,我们关心我们的根。
炎帝故里
我们与其花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精力去争执正统地位,倒不如多学习多了解炎帝文化。
多开展华夏之根,文明之旅的活动,多弘扬和传承炎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愧对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
不论是正史还是传说,它们所代表的都是百姓们对于炎帝的爱戴,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份认同感发扬光大,并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