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10:47:00
文 | 定焦One(dingjiaoone),作者 | 金玙璠,编辑 | 魏佳
7月1日,造车新势力企业照例公布了6月交付量,2025年上半年的竞争格局也尘埃落定。
先来看没有传统车企背景的新势力格局:交付量前三是零跑(48006辆)、问界(44685辆)和理想(36279辆)。其中零跑连续四个月蝉联冠军,问界今年以来第一次月销超过理想。
小鹏(34611辆)、小米(超25000辆)分列四、五名。这两家都压力不小:小鹏急需突破中高端;小米靠SU7顶住了基本盘,但环比下滑10%的势头,叠加YU7超长交付周期(标准版60周),暴露产能问题。
第六名蔚来三大品牌(蔚来+乐道+萤火虫)合力交付24925辆,乐道和萤火虫虽创了新高,但6400台和3932台的成绩,距离外界期待仍有距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势力军团:深蓝(29893辆)、埃安(27848辆)、极氪(16702辆),排名前三;极狐(10352辆)、阿维塔(10153辆)、岚图(10053辆)和魏牌(大于10000辆)都进入了“万辆俱乐部”。
整个6月,车市像被按下了加速键——厂商冲半年目标、持续降价、新能源渗透率飙至55%。低价冲量的故事,能讲到盈利拐点吗?产能短板会否影响口碑?几款备受关注的纯电车型,能否在小米YU7的炮火下杀出血路?
这些问题,将决定下半年的排位赛。
6月的新势力阵营,上演了一场颇有看点的销量攻防战。
原本按前三周的走势,问界和零跑都有冲击销冠的可能性,最终,零跑以4.8万辆的成绩拿下月度冠军,相比第二名问界有近三千辆的领先优势。
零跑之所以能在5月的基础上再多交付三千辆,一方面,端午节期间推出的购车优惠(针对C16、C11、C01等主力车型)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后半个月改款C16的“降价增配”策略效果显著。接下来B01的表现将决定它能否稳住冠军宝座。
虽然零跑在数量上领先,但如果比销售额,问界优势更大。问界6月全系交付4.5万辆,环比增长22%。有渠道人士做过测算,问界品牌均价稳居40万元以上,而零跑以性价比走量。
鸿蒙智行还公布了全系交付量为5.27万辆。如果按集团品牌销量计算,排名领先零跑(4.8万台)、极氪集团(4.3万台)。
说回问界,问界真正的对手还是理想,本月也是它今年第一次打赢理想,排名重回新势力前三。
具体看问界的销量构成,M9(46.98-56.98万)交付1.4万辆,M8(35.98-44.98万)交付2.1万辆,这两款高端车型贡献了近八成的销量。
汽车之家的统计也佐证了这点:M9近半年以6.4万辆的成绩,拿下了国产品牌35-50万价格区间的销冠,让传统豪华品牌BBA在中国市场感受到了真正的压力。
相比对手的高歌猛进,理想6月的表现有些低调:交付量36279辆,在新势力中只能排第三,但同比下滑24%,环比也降了11%。
这其实早有伏笔——理想二季度交付指引从12.8万下调到了10.8万辆。
理想自身的策略也值得玩味。在部分品牌价格战打得火热的6月,理想并未大规模跟进降价,主要靠国补和小额礼品支撑,这难免在激烈竞争中流失了一些价格敏感型客户。
除此之外,理想的确遇到了一些挑战。一位关注理想汽车的投资人对「定焦One」分析,例如,备受期待的纯电车型(i8、i6)上市前,不少消费者“持币观望”;MEGA开始上量,但不足以完全对冲增程车型的增长乏力;问界M7焕新版表现强势,可能分流了理想的潜在用户。
组织架构上,理想6月的销售组织架构调整(整合为“智能汽车群组”),长期看是效率升级,短期阵痛难免影响订单转化。
再看第二梯队的新势力。
小鹏6月交付3.5万辆,守住了第四的位置,同比224%的增长势头不错。不过,细看其销量走势和构成,也有隐忧。
月初小鹏周销量一度跌出前五,好在依靠G6、M03等车型的促销,后半程发力,在新势力周榜中跻身TOP5。
分车型来看,MONA和P7+表现依然稳定,但中高端G系列的贡献度有待提升。这意味着,小鹏的智能化投入能否转化为用户买单的溢价能力,仍需市场检验。
市场把希望寄托在即将上市的G7身上,这是小鹏年度重磅新车,但它和小米YU7不仅价格区间高度重叠(预售价23.58万起),目标人群也有交叉,压力不小。花旗银行在研报中预测,面对YU7的锋芒,小鹏G7的最终定价可能被迫下探到21万元左右。
小米汽车6月交付“超25000台”,在新势力中排名第五。备受瞩目的YU7尚未开始交付,因此还是SU7独挑大梁。
从周销量看,小米汽车前三周平均约0.5万辆,排名有所波动,好在,最后一周冲刺,稳住了月度成绩。
SU7的战斗力依然在线,在轿车细分市场牢牢占据前排位置。很多人好奇小米汽车都卖到哪儿了?参考中汽数研整理的数据,小米汽车1-4月销量最高的前五个城市是杭州、上海、深圳、广州和成都,均是一线或新一线城市。整体而言,长三角、珠三角是SU7主力消费区。
短期内,小米的销量仍将依赖SU7的产能释放和存量订单转化。YU7虽订单火爆(小米App显示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3-56周),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如何维持SU7的热度并顺利迎接YU7的产能爬坡,是小米接下来几个月的课题。
蔚来系(蔚来+乐道+萤火虫)6月合力交付24925台,同比增长17.5%,排名第六。
拆分来看:坚守高端的蔚来品牌交付14593台,主攻家庭市场的乐道交付6400台,开拓下沉市场的萤火虫交付3932台。
整个二季度,蔚来整体交付72056台,达到指引(7.2-7.5万)下限,环比增长71.2%。
一位长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蔚来这种“金字塔”结构初步成型,既守住了品牌调性,又扩大了用户基本盘。具体看产品:5月底焕新上市的“5566”系列(ET5/ET5T/ES6/EC6)在6月进入完整交付期,是蔚来品牌增长的主力;旗舰ET9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
不过,蔚来面临的挑战也很明显。上述人士分析,为了成本管控,蔚来的价格策略相对保守,对销量的刺激作用有限。更头疼的是下沉市场开拓不易,李斌自己也承认在部分省份(如江西)销量远不及传统豪强(如宝马)。虽然尝试了“换电站县县通”等创新模式,但效果仍需时间验证。
2025年赛程过半,新势力赛道的格局,已经和去年此时大不一样了。
零跑以22.2万辆的累计交付,锁定半年冠军,年度目标完成率44%。
今年的零跑给人一种不鸣则已、一名惊人的感觉。开年第1周还在第六名徘徊,第11周杀进前三,第19周后便与理想轮流坐“第一”。但留给“黑马”的问题是:如何持续平衡“低价”与“盈利”?下半年B01能否复制C16的爆发力?这些是能否守擂的关键。
第二名理想的半年成绩单则带着沉甸甸的压力。作为曾经的增程王者,理想今年1-2月被小鹏短暂超过,3-6月又被零跑持续压制,6月销量还出现下滑——最终,理想累计交付20.4万辆、目标完成率32%。若要达成全年64万辆目标,下半年月均得冲刺7.3万辆。
理想把宝全押在了下半年:7月上市的i8(六座纯电SUV)对标问界M8、腾势N9,9月上市的i6(五座纯电SUV)瞄准大众市场。有业内人士称,考虑到小米汽车产能紧张,理想i8、i6有望承接YU7部分外溢订单,但还需“抢”产能。
小鹏上半年累计交付19.7万辆,甚至超过去年全年销量,目标完成率(56%)领跑新势力。最大功臣是MONA M03和P7+,在各自细分市场中均位列前三,但中高端G系列还需发力。
有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人表示,小鹏汽车股价(截至发稿,港股70.6港元/美股18.3美元)还有想象空间。一方面,今年是小鹏的产品大年,下半年还要看G7和首款增程车。另一方面,该投资人看好其“降本增效”的潜力,认为小鹏汽车在组织、供应链重组、技术降本、平台化等方面的调整都见到了一定成效。
问界上半年累计交付15.4万辆。鸿蒙智行全系上半年销量20.4万,而其年度目标是100万,达成率只有20%。
前述渠道人士称,M8的成功稳住了问界的阵脚,也为后续M7、M5的改款铺好了路。虽然这两款价格更亲民的车型(M7 24.98-32.98万,M5 22.98-27.98万)目前销量占比不高,但未来是“跑量”的关键。一旦它们起势,虽然可能会拉低整体均价,但对于赛力斯来说,分摊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的意义重大。
小米上半年累计交付超15万辆,目标完成率43%,仅次于小鹏和零跑。小米汽车距离完成年度目标还差20万辆,折算下来,下半年平均每月需交付约3.3万辆新车。
小米现在不缺订单,只是产能跟不上。6月底YU7横空出世,但过长的交付周期成了竞品的突破口,多个品牌被曝通过“报销锁单定金”、积分奖励等方式,试图“挖角”YU7用户。
小米的当务之急是“保交付”,有行业人士分析,这决定它年底能否跻身新势力前三。
蔚来三大品牌上半年合计交付11.4万辆,目标完成率26%,在新势力中暂时落后。
相比销量,投资者眼下更关心的,是蔚来能否兑现“四季度盈利”的承诺。因此,不同于其他玩家在销量上的攻城略地,蔚来上半年更像在“练内功”:一边技术降本提升毛利,一边给组织“瘦身”。
销量上,李斌的底牌押在了下半年:全新ES8交付、乐道L90上市,加上主力车型产能爬坡,目标是四季度冲月销5万(蔚来2.5万+乐道2.5万+萤火虫数千)。
上半场的排位赛告一段落,真正的生死局在下半年。当比亚迪在6月突然叫停“一口价”促销,转推“以旧换新”补贴时,整个行业的竞争逻辑已悄然转向。政策信号也非常清晰——工信部5月要求整治“内卷式竞争”。
用户心态已经发生变化。据《2025汽车八大人群洞察报告》,消费者已从“参数攀比”转向“生活适配”:下沉市场要省电耐用,都市青年追求智驾体验,家庭用户看重安全空间。
于是,各家都要解自己的题:零跑要证明低价也能赚钱;理想赌的是纯电转型;小鹏得靠智驾打动中高端市场;小米正与产能赛跑;蔚来亟需明确盈利模式;问界发力高端的同时,要证明“华为赋能”之外的独立价值。
下半年的战局,只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