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作家写作家丨与余三定老师的文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8:25:00    

余三定。通讯员 摄

陈新

余三定老师是我最敬重的著名评论家。因为身材高大,我总是用仰视的目光看他,而更令我仰视的,是他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人品。

余老师是我的同乡,这也是我们结缘的根基。虽然是同乡,但因为读书不同时、工作无交集的缘故,我们相识并不早,真正与他近距离接触交流,是在2015年3月的一天。我因孩子在国外留学,很想她回到家乡工作,于是我想到了找老乡余老师帮忙,便唐突地拜访了时任湖南理工学院校长的他,请他收个文化兵。尽管我去得突然,但余老师一见到我,听我简单地自我介绍了一下,神态就充满了乡亲的关怀,没有半点陌生感。他询问了一些具体情况后,便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只是后来,我孩子异于我的想法,无缘做他的部下。

自此,余老师对我这位老乡就有了特别的关注。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赠送给了他一本。他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认真浏览的过程我并不知道,但时隔不久,他就为此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在《岳阳晚报》上发表了之后才告诉我。我看到报纸上的铅字,被他的无声行为感动得热血如潮。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一出版,他又是一番同样的操作,细读精研几周后写了评论,刊发之后给我发了个微信,我读后顿时感动得泪如泉涌。

有一次,我特意去参观了余老师的藏书楼,余老师带着我一边观看一边作介绍。忽然,他将我的两本小说拿了出来。要知道,余老师的藏书楼可是有藏书10万之多,他能记得将我的书放在什么位置并立即拿出来,这要多好的记性又多用心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余老师拿出来后又翻给我看了多处,书页的铅字旁边有许多标记,这种做法,应该是余老师长期爱看书勤思考而留下的阅读痕迹。余老师告诉我:他要写好书评就免不了要做些标记,以便提炼中肯的观点。

余老师对我的关怀还渗透在一种了无痕迹的行为之中。2017年10月岳阳市作协在平江坪上举办第四期文学青年培训班,余老师既是岳阳市文联与市作协的领导,又是培训班讲课老师。我清楚地记得,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天。傍晚开饭时,我们学员都在大厅用餐,市作协领导和讲课老师人数少,安排在一间小房子里用餐。忽然,大厅里响起了余老师叫我的声音:“陈新,陈新”,我听到喊声便站了起来看向他。“把手机拿着,陪我喝酒去!”听了他这一句话,一种领导的关心与深厚的乡情在我心中燃烧,我迅速拿起手机跟着余老师来到小房里的餐桌上。

2022年至2024年,我在岳阳市卫健委与岳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走访,写了一部《鹿鸣杏林》,记述民国时期的中医大师吴汉仙先生的生平传奇。吴先生曾是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的创始人,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医遭遇空前打压之际,挺身而出,为挽救国宝呕心沥血,有效地护住了中医在中华大地应有的地位。为了写好这部传记,余老师自始至终关注着我的写作进程。书稿写成之后,他又为之写序,称赞《鹿鸣杏林》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名人传记”,并说我为丰富岳阳的历史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余老师不仅仅对我是这样,他对所有的文学爱好者都是这样。他究竟为多少文人学者、文学爱好者出版的文字作品写过序言或评论文章,我没有统计,仅仅是他赠送给我的两部厚厚的文学评论与序言专集,就足以看到他倾注了多少心血。

有一回,我与余老师闲聊,余老师无意中说了一句话:有的书稿因为不太完善,比较难以审阅,有遗漏的字词,错字别字也较多,只得先改过来后,再推敲写书评。听了这话,我心中肃然起敬。

余老师这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我不知道,恐怕他自己也无法统计。古人曾以“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学识丰富的人,这句话若用在余老师身上,一点也不夸张。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余三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湖南理工学院原校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