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1:54:00
最近,综艺《种地吧》又火了。
一场助农直播,571万人次在线围观;#种地吧#等话题,强势冲上热搜;与天猫官方联动,全平台观看突破1.4亿人次……“十个勤天”在新农人道路上,又取得了新成果。
节目中,10个青年带着好奇与敬意,在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中感悟“劳动创造价值”的朴素道理,在扎根土地、躬身实践的纪实过程中将乡村振兴这一宏大命题具象化。
透过节目,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的另一种可能性:他们不只追求都市繁华,也愿意踏上田野、深耕泥土、脚踏实地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种地吧》节目中的“十个勤天”,还有我们熟知的“丹东草莓姑娘”“甘肃治沙青年”“00后养殖大户”,一股澎湃的青年“返乡潮”正在涌向希望的田野。
今天,我们就来一场关于青春、土地与成长的深度对话。
撕掉旧标签,农业不是“退路”,而是新“赛道”。
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常与“辛苦”“落后”划等号,农业似乎是年轻人走投无路时的选择。
在《种地吧》节目中,有一位“00后”草莓姑娘赵月,毕业后选择返家乡、兴农业,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做育苗实验、种植草莓。
起初,“一个女大学生回来,怎么能干得了又累又脏的农活儿”“草莓那么娇,不好种”等各种质疑,不绝于耳。 为了掌握种植技巧,她四处求学;为了呵护好每一株幼苗,无数个日夜,她守在草莓大棚,观察植株生长;引入自动化灌溉设备,用无人机监测土壤墒情,利用直播平台销售新鲜草莓……她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回应:“这不分男女吧”“每个行业都要有一个接班人”。
在节目外,内蒙古呼伦贝尔牧民达西通过直播间将“西旗羊肉”售往全国;河北小伙周明放弃城市白领工作,带着无人机植保技术回到农村组建合作社……
这些青年,挣脱了“考研考编”“北漂沪漂”的传统轨道,用行动证明:务农不再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创新活、品牌活。这些青年,用青春浇灌乡村,不仅让农业变得“有奔头”,也让农民这一职业更具“吸引力”。
返乡创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背靠大树”。
在草原青城,种植番茄能行吗?
“要是有专家指导就好了”,想必是大多数非科班青年返乡创业的期待。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当地政府联合农科院成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带着新育出的高糖品种“内番401”和黄番茄“内番黄冠”,将“课堂”搬到田埂,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普惠的农业平台、专业的博士团队,不仅让当地亩产提升了30%,还为当地培育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创新的人才。
到浙江安吉,做名创客可行吗?
一位当地准备出国读研的青年说:“县里给年轻人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什么不试试呢?”
为青年提供一站式创业就业服务,如发放就业补贴,设立“两山梦想基金”贷款项目,实施“共有产权住房”举措……
这些政策,像“及时雨”,解决了青年返乡的后顾之忧,让乡村真正成为能“走进来、留下来、定下来”的家园。
返乡之路,不是“独行侠”,而是“千军万马”。
《种地吧》的走红和“十个勤天”的成功,绝非偶然。这生动地展现了新农人群体的奋斗缩影,更让人们看到了政府与社会各方在助农行动中形成的强大合力。
当土地重新成为丈量青春的标尺,当生活的价值在躬身实践中生长,当带着泥土芬芳的现实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种地”的意义不言而喻。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当传统就业赛道显得拥挤时,不妨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田野。
返乡创业,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赛道,这里有政策的“阳光雨露”,有科技的“金扁担”,更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可能。
相信土地的力量,拥抱乡村的机遇,青年人的梦想,同样能在麦浪稻香中熠熠生辉。
来源:学习强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