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9:47:00
#河南##信阳##商城#
咱们聊聊河南信阳商城县那些老辈子传下来的故事。这些都是山里头、水边上,人们口耳相传了多少代的事儿,听着有意思,也透着咱商城的历史味儿。
1. 上七桥的“神车辙”
在鄢岗乡余寨村那儿,有座上七桥。桥旁边的大石头上,有几道挺深的凹痕,看着像车轱辘压出来的,还有几个像大脚印的坑。
老古辈儿传的故事说,明朝那会儿,土地爷推着一车乌纱帽(官帽),本来是送到朱家坟地的,结果走到这桥上,车子陷泥里了。鸡一叫,土地爷慌了神,使劲一拽,鞋子也掉了,结果把官帽错送到老曹家坟地了。打那以后,曹家就出了官,朱家反倒不行了。这故事是1987年那会儿,县里搞民间故事收集,一个叫张培海的老人讲的(县档案馆还存着录音呢)。不过后来地质专家仔细看了,那石头上的印子(长快1米2,深十来公分),其实是石英岩自个儿冻裂、风化形成的自然纹理,不是人凿的,更不是神仙的车辙印。
清康熙年间(1672年)的《商城县志》就记了:“上七桥,明嘉靖间圮于水,石裂痕存焉”,说是明朝发大水冲坏了桥,石头裂了留下痕。清道光年间重修桥的碑上也记着这事儿。那土地爷送官帽的故事,就是后来人们看着这石头印子,慢慢编出来的一个有趣传说。
2. 毛爷山的悲壮
商城西南有座山,现在叫毛爷山。早先可不叫这名儿,叫白芽山。故事发生在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天下大乱,张献忠的起义军有个大将叫“草里眼”的,带兵打下了商城县城。老百姓吓坏了,以为来了土匪,都往白芽山的寨子里躲。
寨主叫毛荣(这可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光州志》“忠节传”里白纸黑字记着的名字),是个有血性的汉子,他打开寨门收留乡亲,还组织青壮年守寨子。结果“草里眼”的人马可能误会了,以为寨子里是敌人,就设下计策攻山。毛荣带着大伙儿拼命抵抗,最后寨子破了,他也战死了。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就把这白芽山改叫了“毛爷山”,还在山上给他修了庙,年年农历九月初九都去祭拜,香火不断。
毛爷庙旧址还挖出来一块铁牌,上面写着“毛公讳荣神位”(“讳”就是古人尊敬地称呼已故长辈的名字),专家用科学方法(热释光)测了,这块牌子就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左右,也就是毛荣死后不久铸的。清乾隆年间的县志(1751年)里,就正式记下了“毛爷山”这个名儿。这故事,是明明白白记在地方志里的真人真事,带着血性。
3. 石船山的“天兵”歌谣
达权店镇有个石船村,村头真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样子活像一艘船,悬空搁在那儿,长有6米,宽3米多。老古辈儿传下来一首民谣:“石鸡叫,石狗咬,石人撑着石船跑,石船下水斑竹炸,十万天兵杀元鞑。” 说的是元朝末年,天下反元,商城金刚台(离石船不远)有个叫余思铭(也叫余少保)的豪杰,在这里组织义军反抗元朝统治。
这民谣讲的是,本来石鸡、石狗、石人、石船这些神物要显灵,变成天兵天将帮余思铭杀“元鞑”(元兵),特别是这石船,眼看就要变成大战船去助阵了。可惜啊,天机没算准,石船终究没能下水,没帮上忙。这民谣是1957年省里搞民间文学普查时,一个叫周启祥的同志在商城当地采录到的原始版本(档案里写得清清楚楚),歌里唱的是“石人撑船助红巾,杀尽元兵享太平”(“红巾”就是当时反元的红巾军)。历史上,《明太祖实录》卷九确实记着: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八月,余思铭带着金刚台的队伍归顺了朱元璋。至于那石头船本身,地质专家也研究了,是花岗岩长期被冰川磨蚀、风化,自然形成的奇特样子(2022年的地质报告确认了是冰川擦蚀残留体)。这故事,是历史事件(余思铭反元)和奇特自然景观(石船)结合,在民间生发出的神奇想象。
4. 黄花天子与杨腊红:山水间的爱恨战场
这个故事流传可广了,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都有人讲。说的是北宋时候,黄柏山那边黄员外的儿子“黄花”,不满朝廷腐败,就在山里建立了一个“东圣神州九渡莲花国”,自己当起了“天子”。朝廷当然不答应,派了个叫杨腊红的女将(传说里常说是杨家将的后人,杨八姐)来征讨。打仗的过程挺复杂,故事里说两人打着打着还生出了情愫。他们打仗的地方,留下了一串地名:
观阵山:杨腊红曾经登高观敌瞭阵的地方。
头战坪:两人第一次交战的地方(不过老地方志,像明嘉靖《黄州府志》里记的这个头战坪,现在考证是在湖北麻城龟山镇那边)。
百战坪:在黄柏山里,传说两人在那里激战了上百回合。
拴龙潭:传说“黄花”最后被逼到潭边,投潭自尽的地方。
八里滩:在灌河边,传说“黄花”的尸体漂到这里。故事里说,杨腊红一箭射去,让河水倒流了八里,才把尸体冲到这滩上,所以叫“八里滩”。实际上,灌河在那里本来就是弯弯曲曲(河道弯曲率测出来是1:1.92),是自然形成的河滩。
最后,故事里说杨腊红也病死了,葬在凤毛山,人称“杨八姐墓”。在商城观阵山一带,确实出土过一些古代的箭镞(箭头),经过科学方法(碳十四)检测,是明朝正统年间(1430年左右)的东西,比北宋晚了好几百年,说明这故事核心是发生在明朝或者更晚时候的区域性传说,只是人们习惯性地把它安在了宋朝。杨腊红这个人,最早也是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1575年)的《黄州府志》里,正史没记载。这故事,是商城及周边地区流传最广、也最富传奇色彩的爱情与战争传说,山水之间都留下了它的印记。
5. 橘井泉香:远道而来的“仙迹”
商城苏仙石乡,有口“橘井”,旁边还有“苏仙石”、“苏仙寺”等遗迹。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一个叫苏耽(字子训)的神仙人物在这里种橘子、挖井水。他预言说:“后二年州大疫,食橘叶,饮井泉当自愈。”后来果然发生大瘟疫,人们照他的话做,靠吃橘叶、喝这井水治好了病,苏耽自己则乘着白鹤飞天成仙了。这个故事听着很美好,但它的“根”其实在湖南郴州。东汉史书《后汉书·方术传》里清清楚楚记的是郴州的苏耽。商城这边的“苏仙石”传说,是清朝中期才“搬”过来的。新发现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苏仙茶庄账册》里,就有茶商“假仙迹以利市”的记录(就是借着神仙故事好卖茶叶),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苏仙寺的碑上也正式记了这个故事。那块有名的“登仙石”上的刻字,专家仔细研究后(看笔触风格),确认是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的楷书,比苏耽的故事晚了一千多年呢。所以,商城的“橘井泉香”,是一个典型的清代商人为了生意(主要是卖茶),借用移植了湖南郴州著名传说的例子,给本地增添点“仙气”和名气。石头是真的古,故事是后来“安”上去的。
6. 崇福寺塔:晚唐的古迹,女皇的误会
商城县城关,矗立着一座古塔,叫崇福寺塔(也叫北塔),七层六角,高22米多,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它的来历,有个流传的故事:说武则天还没当皇帝的时候,脸上长了颗痣影响容貌,梦里得到神仙指点,来到商城的簪子河(也叫渣滓河)找宝镜。果然,悬崖裂开,升起一面神镜,帮她除了痣。她当时就许愿,要是以后掌了权,一定建座塔还愿。后来她真当了皇帝,就下诏在商城(唐朝时叫殷城)建了这座塔。建塔时遇到困难,传说鲁班爷化身老农指点“堆土筑塔”的法子(埋住建好的部分,再在上面接着建),才最终建成。
这故事听着挺神,但不是真的。考古发现和科学检测给出了铁证:
塔的地宫里挖出了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其中一枚明确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在扬州铸造的,上面有个“昌”字。
塔身的砖头,经过“热释光”这种科学方法检测,年代是公元890年前后(误差40年),也就是唐朝末年(晚唐)。
而武则天当皇帝(建立武周)是690年,死于705年。塔砖和地宫钱币都证明,这塔是武则天死后一百多年才建的,跟她没关系!那个“武则天建塔”的故事,是1981年4月,县里收集民间故事时,一位叫王秀英的老人讲的(记在1982年出版的《商城民间故事集》第107页)。至于“堆土筑塔”的方法,北宋的《营造法式》这本建筑宝典里确实有记载(卷二十八),是古代建高塔的一种实用技术,跟鲁班显灵关系不大。这塔本身是货真价实的晚唐古建筑,历史价值很高,只是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是后世人们附会上去的美丽想象。
这些故事啊,都是在商城这片山水间流传了多少年的老话儿。有些能找到历史的影子(像毛爷山、石船山的余思铭),有些是借景生情的神奇想象(黄花天子),还有些是后来“嫁接”来的传说(橘井)或者给古迹“配”的故事(崇福寺塔)。它们一起构成了商城独特的民间记忆和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