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1:05:00
人民网记者 富丽娟 刘艺琳
“我就说这火山能火起来!看今年五一,这火山景区光前四天就来了小十万游客。”民宿老板施金莲从小就在乌兰哈达火山边的后明村里长大,她一直坚信这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火山会“火起来”:“跟着火山做文旅一定有奔头,我的致富梦就是这座火山帮我实现的。”
作为首都北京的“后花园”,察右后旗距离北京300多公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再加上独具特色的地质特色,让沉睡万年的乌兰哈达火山被“盘活”。
乌兰哈达火山。察右后旗委宣传部供图
火山“火起来”,让村民也跟着富起来。
走进施金莲的民宿,蒙古包错落排列。火山石在院中铺就了观赏区,红色灯带模拟岩浆,夏天还能从缝隙里喷出雾气。
施金莲的民宿里,蒙古包环绕火山石铺就的观赏区。人民网记者 富丽娟摄
察右后旗推出“旅游+扶贫”政策,为农牧民提供低息贷款、旅游技能培训等,帮助超2000户家庭参与旅游产业链。“在镇政府帮助下,去年我们很快把这个民宿小院建起来了。”施金莲告诉记者,在旅游旺季,一个月的纯收入是10多万元,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
乌兰哈达苏木的苏木长孙建国介绍,现在火山附近的牛明村全村有65家民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24年旺季入住率达80%以上,带动每户年均增收2万—5万元。
旅游业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火山周边农牧民通过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旅游相关产业,户均增收1.5万—3万元,部分经营较好的民宿年收入可达80万元以上。
旅游火了,客人来了,相关的产业也带动起来。
距离火山景区不到三公里的地方,一座奶酪小镇正在拔地而起。
“今年七月可以完工,目前已经有13家企业入驻。”察哈尔右翼后旗农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殿明介绍,察右后旗奶制品加工历史悠久、口味醇香,依托火山带来的流量,当地打造了奶酪小镇。“人们既可以在商业街区欣赏、购买民族特色传统工艺品,也可以到生产车间沉浸式体验传统奶制品制作,参观现代化奶制品加工流水线,品尝和购买自己喜欢的奶酪和奶产品。”
张殿明介绍奶酪小镇建设情况。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从小就学习奶制品制作的小伙子查斯特,如今成为了察右后旗奶制品行业协会会长,在奶酪小镇开办起自己的企业。从家庭作坊到工厂化运作,从传统奶制品到对接国际的干酪产品,查斯特见证了内蒙古草原奶业的变迁:“不断创新、打造品牌,是要继续做的事情。”
张殿明介绍,小镇能入驻奶制品加工企业20多家,配套建设的研发检验检测中心,可为入驻企业提供统一的食品检验服务,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按照规划,入驻企业全部达产后,每年可加工鲜奶10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以上,直接带动就业1000人左右。
火山“火起来”,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原本在上海工作的察右后旗姑娘郭小霞,2019年返回自己的家乡创业。如今在景区的游客中心开起了自己文创店。小店里各种“火山”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这些产品很多都是我自己设计的,从冰箱贴到明信片都是原创。做这行久了,就懂得了游客的需求,我们也脑洞大开,觉得火山这个元素有讲不完的故事。”郭小霞说。
郭小霞的文创店内摆满纪念品。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摄
据了解,当地农牧民通过电商平台和景区摊位销售火山文创产品、奶制品、牛羊肉等,部分合作社年销售额增长30%—50%。
随着火山“火”起来,宇航服成为景区的热门拍照着装。人民网记者 富丽娟摄
乌兰哈达火山的“苏醒”,点燃了这片土地上人们追逐美好生活的激情。从民宿的灯火到奶酪小镇的醇香,从文创产品的巧思到电商直播的浪潮,火山脚下不仅是游客的赞叹,更是乡村振兴的脉动。
如今,施金莲们的故事仍在继续——曾经的“炼丹炉”化作“吉祥山”,曾经的牧歌与炊烟汇成致富的诗篇。在保护与开发中探寻平衡,让火山的热度化作可持续的暖流,滋养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