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5:00:00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新华社发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时代新征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呈现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为广阔的图景,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支持。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以高质量精神生产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不断推进高质量精神生产,有利于厚植强国建设的精神根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美好生活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与美好的精神生活,两者是内在共生和互为条件的。物质生活为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支持,精神生活反过来能够促进物质生活的发展。美好生活以丰裕的物质生活为基础,更以充盈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导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动力和可靠保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在蕴含着系统科学的认知水平、秩序理性的道德素养以及崇高逸致的审美情趣,美好生活建设需要认知、道德、审美等多方面协同赋能、合力保障。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动力支撑。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与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奠定重要基础。全体人民的文明素养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建构和谐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道德水准、保障充裕丰盈的公共文化资源等。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核心创造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键因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来源,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供给丰富精神资源、促进享有精神发展、推动参与精神创造等层面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价值诉求正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人“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全面支撑。因此,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能力,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基础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探索,为精神生产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了人们的现代精神和现代观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种积极理性、意义充盈、崇高逸致的精神世界样态,更是人民群众充分利用精神资源、建构精神世界的精神生产过程。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建构力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在高质量精神生产与高质量精神消费的辩证统一中增强创造力,是提升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建构力的重要路径。一方面,精神生产决定精神消费,充分享有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是人民群众进行高质量精神消费的必要前提,也是使人民群众精神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品位更高、安全感更可持续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精神消费反作用于精神生产,高质量的精神消费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并推动更高质量的精神生产。正是在这样一种辩证、循环的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得到实质性推进。
高质量精神产品在“真”“善”“美”多重向度上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具有科学价值的精神产品引导人们求真。认识真理、追求真理,探寻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是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科学知识的获得与不断创新为这一过程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道德价值的精神产品引导人们崇善。“善”在本质上彰显着对理想和意义的追寻。高质量精神产品体现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诠释何谓理性、何谓高尚的过程中,勾勒出一幅幅具有超越性的理想蓝图。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神产品引导人们向美。“美”是一个富有层次性的概念,如鲜艳的色泽和浓郁的香气能使我们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能使我们领悟如莲花一般高洁的品格和精神。追求美是精神生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精神产品在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中,充分彰显艺术的审美特性,有助于个体从更深层次领悟生命、生产和生活的本质要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放在突出位置。新征程上,应立足当下实际,紧紧锚定目标,让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实。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丰富性、可及性精神资源为前提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提供重要动力。应着力促进高质量科学知识生产。精神生活以一定的物质生活为基础,科学知识为物质产品的创造与丰富奠定了重要的智识基础。着力促进高质量技术体系构建。高质量技术体系在极大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同时,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从而一方面为追求精神生活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人民群众用于建构精神生活的闲暇时间。当前,应充分借助数字技术发展成果和赋能优势,促进高质量的精神资源更加丰富可及。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正向性、自为性精神生活状态为基本特征,需要以崇高的道德理想为引领。中华民族历来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构建科学完善的道德认知,从明确道德价值标准、深化道德知识教育等方面切入,着力形塑个体的德性认知。二是激发良善稳定的道德情感,着力培育个体的道德移情能力,进而激发道德情感、家国情怀、人类情愫的共鸣。三是培育自觉自主的道德践履,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全社会营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道德践履氛围,传递美好的道德观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高阶性、升华性精神生活追求为重要表现形式,需要以较高的审美素养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提高人民审美素养,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虚实交互、特色鲜明的审美价值高地,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扎根祖国大地,回应人民需求,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应把握与回应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追求,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作者:廖小琴,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