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咖啡进阶精品路上 昆明特色立咖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7:40:00    

最近,云南咖啡可谓风头正盛。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现在国外也是受欢迎的”。总书记一段家常话,让云南咖啡的影响力再次沸腾。

近年来,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多次点赞云南的咖啡,反复强调咖啡精深加工的重要性。

从种子到杯子,昆明并不是咖啡的主产区。那么,在云南咖啡进阶精品的路上,昆明该如何借势提升“咖位”呢?

咖啡承载城市文化新叙事

5月11日下午,“幸也咖啡”敬德工坊店,100多平方米的店里坐满了顾客。原木风格的装修设计、石头铺的地板,高低起伏且错落有致的座位布局很有意境。在这里可以喝到创意十足的木姜子冷萃、酸木瓜特调、洗马河日出、景迈云海等云南特色特调主题咖啡。

“幸也咖啡”创始人张三星将很多云南特色农产品与咖啡创新融合,吸引了许多客人。“云南有太多好东西值得被看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本土特产焕发新生。”他说。

一杯咖啡,在昆明被注入更多可能性——与文化、消费深度交融,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高质量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云南省咖啡现代产业学院院长、云南省咖啡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宏表示,特调咖啡的本质是“咖啡+”的无限可能,通过创意和技术扩展咖啡的边界,它不仅是风味的创新,更是咖啡师将自身审美、技术和文化理解融入创作的过程。

“咖啡本身是一种舶来品,那些咖啡传统消费国,产品形式比较单一,但进入云南后,我们很好地把它和在地文化相结合,融合云南独有的饮食风味,成为在地文化的媒介。”李宏认为,云南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这也为咖啡产品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大量灵感。

“随着市场的扩大,我们就可以逐渐掌握产品标准的话语权,按照我们的方式来生产、消费咖啡。”李宏说,让咖啡成为一个载体,融入在地文化进行再创新,很容易打动消费者,打开潜在市场,做属于云南的咖啡。

把云南地域风味“锁”进咖啡豆

一杯好咖啡,咖啡豆是关键。

云南农业大学咖啡产业学院实验室,是咖啡蜕变的起点,也是科技力量的汇聚地。2024年,云南农业大学建成我国首个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库,师生们化身咖啡风味设计师,将食用花卉、特色野生菌、热带水果及香料与咖啡发酵工艺结合,开发出22种咖啡产品,把云南地域风味牢牢“锁”进咖啡豆里。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咖啡现代产业学院副教授施娅楠介绍,云南农大咖啡定向发酵关键技术已成为2025年主推技术,在爱伲等10余家咖啡龙头企业进行中试转化。咖啡果皮茶标准化加工技术也成为2025年主推技术,果皮茶新产品已经和皮爷(Peet's)咖啡联名合作上市。天然发酵玫瑰风味咖啡由中啡公司实现转化上市,天然发酵佛手柑、草莓、椰子风味咖啡由乐咖公司实现转化上市,原料增值超过20倍。

突破了技术瓶颈,让云南咖啡既有国际标准,更具中国味道,从彩云之南走向大江南北,进而登上广阔的国际舞台。

当下,云南咖啡正紧跟国内外前沿科技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种植、加工、品控等环节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推动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

但说到底,科技赋能还需要人才支撑。不可忽视的是,国内咖啡二产人才缺口不低于1万人、三产人才缺口不低于10万人。

李宏表示,昆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聚集,科创资源富集,创新要素活跃,这些都为云南咖啡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建议,在昆高校院所要紧扣地方产业需求,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科研转化等领域开展特色实践,成为包括咖啡在内的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形成“高校赋能地方、地方支持高校”的深度融合格局。

2024年3月,云南农业大学设立全国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来自11个省、区、市的首批100名咖啡本科学生在位于云南普洱的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开启了大学新生活。

“我们是针对咖啡全产业链进行培养,既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懂操作技能。这些学生毕业时,除了拿毕业证、学位证,还有各种技能证书,比如咖啡师证、拉花师证等。这对他们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进庄园农场,也可以进咖啡企业,很好就业。”李宏介绍,2024年6月4日,云南农业大学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咖啡现代产业学院,致力于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培养。

采访中,多家企业表示,把咖啡专业作为一个学科单独设立,对咖啡行业是件好事,他们很愿意接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

人文基因注入咖啡空间

从翠湖之畔到滇池沿线的历史文化村落,从城市繁华的商圈到烟火气十足的小巷……目前,昆明聚集着大大小小2000多家咖啡店。其中,翠湖、彩云里(铁皮巷)、公园1903、滇池沿岸“咖”味最为浓郁。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还有品牌源源不断地涌入昆明,很多咖啡主理人都把昆明当成试验场,在这里能运营,就成功了一半。

咖啡商家为何如此看好昆明市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商家会有不同答案,但大部分商家会强调一个词——文化,昆明作为省内咖啡氛围最浓厚的城市,早已将这份舶来品深深刻进了城市的DNA里。

在金碧路的梧桐树影里,咖啡香已飘了近一个世纪。昆明最早的咖啡文化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随着滇越铁路开通,许多舶来品随之而来,其中就有咖啡。20世纪30年代初,越南籍女子阮民宣在金碧路开了一家西餐厅,起初取名“新越”,后改名为“南来盛”,其招牌就是现磨咖啡和法式硬壳面包,由此也标志着咖啡正式进入昆明。

一杯咖啡,一座城。云南作为“中国咖啡之乡”,昆明作为全省咖啡文化的核心城市,具备独特的商业生态、消费活力和创新土壤。

当上海街头的精品咖啡馆开始以“云南日晒”作为卖点,云南咖啡不再作为一行小字出现在星巴克咖啡杯底,雀巢、瑞幸、永璞等诸多咖啡品牌纷纷推出云南咖啡产品,昆明咖啡生产主体和品牌也不再“沉默是金”。数据显示,目前,昆明拥有各类涉咖啡企业2400余家(内资公司1230余家,外资公司78家,个体公司1114家)。

5月10日,2025年中国品牌日昆明市地方特色活动暨云南咖啡品牌活动在西山区彩云里艺术中心启幕。云南咖啡联合交易创新中心、云南咖啡品牌创新孵化基地在活动现场正式揭牌,标志着云南咖啡产业加速迈入标准化交易和品牌化培育新阶段。

“此次启动的咖啡品牌孵化基地会引进一批专业策划机构和咖啡团队,帮助云南本土咖啡建立品牌,并实现市场化、全国化。同时,我们也希望未来3到5年内,云南能够跑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本土咖啡品牌。”云南省咖啡协会副秘书长吴易融说。 李宏也希望有更多咖啡品牌涌现。他说,咖啡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咖啡走向市场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品牌的打造越来越倾向于是一种文化符号,咖啡品牌的树立可以成为传播在地文化的生动载体。

建设“四高”产业聚集区

作为咖啡大省,全省几个主要产区都有咖啡加工园,虽不是主产区的昆明却已“突出重围”。

位于昆明经开区的云南时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10年来,已打造出“时澄咖啡”“一杯云”“万有引力”等咖啡品牌。“相较于咖啡产区,我们更看重昆明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营商环境。”该公司总经理段洁香表示,昆明经开区首创“四区”即“自贸试验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联动发展模式,对于有志走向全国甚至全球的企业来说很重要。

同样位于昆明经开区的云南咖啡厂有限公司,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咖啡合作项目,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化咖啡加工厂。云南咖啡厂有限公司成品运营部副部长陶然认为,在昆明发展咖啡产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物流和气候。昆明气候适宜咖啡的储存,便利的交通方便运输和对外销售。

从2019年起,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的咖啡豆、挂耳咖啡等200多个产品,连续5年蝉联天猫单品销冠,年销售额从10年前的350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68亿元,成为全国唯一咖啡类电商示范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寒介绍,保山、普洱这些咖啡产地人才相对比较短缺,而昆明作为省会城市,人才优势明显。虽然我们的产地和工厂都在保山,但昆明仍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一环。公司在昆明通过打造销售平台,从而带动各个产区的咖啡销售。另外,昆明咖啡企业比较多,有利于互相学习交流。

2024年,昆明经开区已有87家咖啡企业入驻,已形成生豆贸易、精深加工、跨境电商、品牌孵化的完整链条和“咖啡产业15分钟协作圈”。2024年,园区4家规上咖啡企业产值达3.9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至35%。

“昆明咖啡在云南的地位就像上海咖啡在中国的地位,虽然都没有种植咖啡,但其地理优势、物流通达程度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都为咖啡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李宏说。

昆明不是咖啡主产区,在昆明做咖啡需要的是产业思维,不是农业思维。云南发展咖啡产业,需要建设一个以昆明为中心的咖啡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文化高地。积极做好加工、仓储、贸易,同时通过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效益。李宏相信,昆明是云南咖啡走向中国乃至世界的窗口,在昆明建设的咖啡产业园区将会是中国最有特色、最大并且是功能最齐全的咖啡园区。同时,昆明对内面向14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对外面向广阔的南亚、东南亚市场,将成为周边区域潜力最大的一个产业聚集区。

李宏的建议也得到了许多咖啡企业的认同。陶然表示:“未来昆明如果有咖啡产业基地,就会吸引更多的客户、更多的企业入驻,大家互相交流,并利用各自优势扩大合作,促进企业进步和发展。”

或许这正是咖啡最珍贵的力量,不仅承载着昆明的过去和现在,更孕育着无限可能,让昆明在世界咖啡版图上独树一帜、大有可为。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思娴 陈思伊

责编:毕群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