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政言|探索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8:53:00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江苏省新闻传播学学会会长 张红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为主流媒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技术适配重构传播底层逻辑。构建算法优化的价值校准机制。主流媒体要通过对推荐算法的定向优化与模型迭代,将主流价值要素融入用户触达路径。以江苏广电“荔枝新闻”客户端为例,自2023年8月改版以来,它构建了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通过主流价值导向的算法机制,开发了多模态智能推荐引擎与个性化订阅系统,实现用户需求与内容供给的精准匹配。该平台将政治导向、文化价值等抽象维度转化为可量化的算法模型参数,形成主流价值与用户偏好的动态均衡机制。这一技术路径验证了“价值嵌入技术”的有效性,使算法不仅成为传播效率工具,更转型为价值传导的智能转换器。创新数据资源的战略开发模式。当前,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正经历从传统内容生产向多元化数据治理能力的战略转移。以2025年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交汇点大平台”为例,该平台战略性整合了政务咨询、法人信用查询、企业信息检索等政务服务,以及预约挂号、公共事业缴费、交通票务、违章处理等民生服务,构建了一个集政务办理、社区互动、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服务平台。这种政务数据库与民生服务数据的深度整合机制,不仅显著提升了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领域的综合效能,从而在媒体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且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优势,有效实现政府声音的精准传递和政策法规的专业解读,助力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服务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认知转译重建价值认同桥梁。构建情感触点的叙事重构机制。媒介融合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主流话语的生产传播体系正经历结构性转型。将主流话语内核凝练为“共情符号+记忆锚点”,是主流媒体叙事重构的有效路径。其创新价值在于,将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兼具传播效能与文化生命力的载体,在媒介碎片化时代有效提升主流价值的传播效度与社会认同度。认知场景的立体化构建路径。数字时代的传播竞争本质上是认知场景建构能力的战略博弈。中国江苏网2024年推出的全媒体系列报道《“最”忆是长江》即为典型范例。该报道聚焦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在75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突破性实践成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首次”“首创”特质的创新事件,通过同一价值内核的多模态呈现,为受众构建了多维度认知场景,立体化展现了该区域的发展变革图景。价值渗透的圈层突破策略。主流话语传播效能的衰减,本质上源于单一的话语系统与多元的网络社会之间的结构性错位。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价值守护”和“形式适配”的双层编码机制:前者坚守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性,后者通过符号转译实现意义再生产。主流媒体应遵循青年文化圈层的传播规律,对主流价值信息进行适应性符号改造,通过文化赋权机制完成对新生代的价值引导,实现主流价值传播的圈层穿透效应。

以生态重构建立可持续制度保障。重建内容分发标准。主流媒体应与商业平台合作建立协同治理机制,着力推动算法规则的优化与重构。通过将导向性指标纳入平台推荐系统,可在流量分配源头建立价值筛选机制,这是主流媒体重建传播秩序的关键支点。转化体制资源效能。政务资源的媒体化开发是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主流媒体应将政策解读权转化为服务型产品,这既能巩固权威信源地位,又能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从而形成商业平台难以复制的主流媒体“护城河”。培育代际对话体系。主流媒体应建立新型青年传播主体培育机制,系统构建兼具政治素养与网络话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矩阵。通过持续产出如《网络话语辞典》等基础性传播工具,弥合青年群体认知与主流叙事间的裂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