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5:50:00
在永昌县红山窑镇,藏着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毛卜喇村。“毛卜喇”源自蒙古语,意为苦涩的泉水,因苦泉而得名。初夏时节,汉明长城蜿蜒于淡淡的绿意之中,“卍”字灯阵静候夜幕,车辘沟石林在阳光下勾勒奇特线条,向日葵苗长势正旺,孕育着金色的希望。这个曾经封闭的小村落,正用文旅农融合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振兴图景。曾经外出务工谋生的毛卜喇村人又往回流了,苦涩的“泉水”变甜了。
文化赋能,非遗点亮振兴路。毛卜喇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卍”字灯俗为核心,建成“卍”字灯城项目。非遗展示体验中心、特色农家乐等配套设施相继落成,每逢春节等节庆,灯火璀璨的灯阵吸引着八方游客。村民褚浩天感慨:“以前农闲只能闲在家,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文旅融合不仅传承了文化,更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产业升级,资源转化促增收。依托车辘沟石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资源,毛卜喇村打造了精品旅游线路,近200户村民投身餐饮、民宿、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旅游收入累计达300万元。靠养骆驼载客拍照游览长城等景点的李庆鹏笑道:“以前只能是种地挣钱,现在靠旅游也能有一份新收入!”文旅农深度融合,让资源变成资产,风景转化为“钱景”。
集群发展,串珠成链拓格局。毛卜喇村以文化遗产为依托,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长城栈道等多个景点,形成“北线串点”与“一点辐射”的格局。看着乡村游越来越火热,马学荣等村民也相继开起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的羊肉馆,一到周末和节假日生意热火得一座难求。马学荣欣喜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踏实多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就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乡村风貌。
机制创新,利益联结共富裕。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毛卜喇村将原村小学改建为吨包袋厂,创新采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订单”模式。吨包袋厂产值已达400万元,带动村民年增收3.5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这一机制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富,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凭借文旅农融合发展的亮眼成绩,毛卜喇村荣获多项省级荣誉。未来,这座古老村落将继续深耕融合发展之路,以更绚丽的姿态,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记者:柯玉栋